(三)加快培育消費新領域
1.深入推進“十大擴消費行動”。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深入推進城鎮商品銷售暢通行動、農村消費升級行動、居民住房改善行動、汽車消費促進行動、旅游休閑升級行動、康養家政服務擴容提質行動、教育文化信息消費創新行動、體育健身消費擴容行動、綠色消費壯大行動、消費環境改善和品質提升行動。(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民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建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旅游發展委、省體育局、省財政廳、各市州、蘭州新區配合)
2.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城市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配套建設,大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支持城鎮按照特色發展、差異競爭的原則培育壯大首位產業和主導產業,提升城市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和人口的集聚效應。以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促進城鎮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省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工信委、省商務廳、省農牧廳、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旅游發展委、各市州、蘭州新區配合)
(四)積極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1.加強分類指導。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化解過剩產能。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堅決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通過嚴格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做好鋼鐵、煤炭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發展。對技術較先進、管理較好、通過扶持能夠脫困的特困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對產品有發展潛力的特困企業,通過產權、債務重組等途徑,降低債務負擔,支持其盡快脫困;對產能過剩、經營困難、喪失競爭力的“僵尸”企業,加快破產,堅決淘汰。(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政府國資委牽頭,省環保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質監局、省安監局、省政府金融辦、各市州、相關省屬企業配合)
2.完善保障機制。建立健全社會托底政策,為特困企業破產退出提供保障。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尊重職工意愿,區分不同情況,通過培訓轉崗、鼓勵創業、購買公益崗位、社會救助政策兜底等多種方式,妥善安置化解過剩產能退出的職工。做好失業保險工作和失業人員轉業轉崗培訓,依法妥善處置企業兼并重組中的勞動關系問題。支持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較重的地區“雙創”平臺建設,開辟就業新渠道。2017年底前,對認定的困難企業,裁員率低于4%,按照上年應繳失業保險費總額50%的比例予以補貼,用于職工生活補助、繳納社會保險費、轉崗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省人社廳牽頭,省政府國資委、省財政廳、省工信委、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州、蘭州新區、相關省屬企業配合)
(五)支持企業“走出去”
1.推進向西開放。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針對中亞、西亞國家產業特點和市場需求,統籌規劃我省企業“走出去”發展布局。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相關國別、政策、金融、法律和風險預警等公共信息資源,為企業走出去做好咨詢和信息服務。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支持我省骨干國有企業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到2020年,與中西亞市場貿易份額進一步擴大,占到全省進出口額的25%以上。(省商務廳牽頭,省政府外事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政府國資委、蘭州海關、各市州配合)
2.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落實省政府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簽訂的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委省協同機制,積極推動我省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引導和鼓勵優勢產業通過“綠地投資”、參股、并購、B0T、PPP等方式,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開展產業合作,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境外資源供應渠道和資源儲備基地。重點與中亞西亞等國家開展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項目合作,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樞紐,保障“天馬號”、“蘭州號”和“嘉峪關號”等國際貨運班列穩定運行。建立隴藥、農產品加工、輕紡、清真食品等產業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渠道。(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牽頭,省政府外事辦、省政府國資委、省工信委、蘭州海關、各市州、蘭州新區配合)
(六)著力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
1.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深入實施“1+17”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案,按照“五個一批”總體要求,重點抓好產業扶貧、易地搬遷、醫療救助、勞務輸轉、社會保障、教育脫貧等工作。開展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促進勞務輸轉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引導輸出勞務脫貧。2016年底,實現貧困村戶戶通照明電,自然村通動力電;2017年底,物流、快遞服務基本覆蓋貧困村;2020年底實現具有搬遷條件和意愿的5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搬盡搬,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給予補貼。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提高農村五保供養省級補助標準15%。(省扶貧辦牽頭,省農牧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水利廳、省教育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民政廳、各市州配合)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3頁 1 2 3 4 5 6 |